太極拳之動作,與吾人日常習慣,或所運用者,多有不同或相反之地方,吾人須要留心矯正,先從外表之姿態言,應要依照下列四項:
一、虛領頂頸,頂頸是指頭容正直,仿佛有頸貫頂之意,頭為一身之主宰,頭容正直,精神方能振作,不過正直之中,宜含虛靈。
二、 涵胸拔背,涵胸是胸部向內微凹,使橫膈下降,以為氣沉丹田之助,拔背是背部向外微凸,使脊柱垂直,力發于背。
三、 鬆腰垂臀,鬆腰即使腰部輕鬆之意,太極拳之轉動變化,皆系于腰,故曰:命意源頭在腰隙。垂臀是使臀部下垂,不向外突,凡蹲身時宜注意,方不致為鬆腰之障礙。
四、 沉肩墜肘,肩不沉,則胸廓以上皆受束縛,氣向上逆,肘不垂,則勁不能長,而兩肋亦失其保護,尤要者,欲求其鬆,非沉肩墜肘不為功也。
以上四項,均為著重吾人生理上自然之姿勢,力避矜持之態度,使得全身鬆沉 然後方能輕靈變化,圓轉自如。
詳文
2008年6月21日 星期六
初學太極拳須知 - 吳公儀
2008年6月19日 星期四
太極拳與體育 鄭曼青
1.我早年練拳的感受
2.氣沉丹田可治臟腑疾病
3.太極拳的最大功用是「鬆」
4.人類唯一自強之道
5.培養有恆的七分鐘
6.要少不要多
7.高深的哲理融合了物理
8.練拳好像陸地游泳
9.氣的偉大功能在漸進
10.拳宜精簡不宜貪多
11.立人之道
鄭曼青的 "吞天之氣,接地之力,壽人以柔"
1.談心得
2.去三病小引
3.三無畏
詳文
2.氣沉丹田可治臟腑疾病
3.太極拳的最大功用是「鬆」
4.人類唯一自強之道
5.培養有恆的七分鐘
6.要少不要多
7.高深的哲理融合了物理
8.練拳好像陸地游泳
9.氣的偉大功能在漸進
10.拳宜精簡不宜貪多
11.立人之道
鄭曼青的 "吞天之氣,接地之力,壽人以柔"
1.談心得
2.去三病小引
3.三無畏
詳文
2008年6月15日 星期日
2008年6月13日 星期五
2008年6月8日 星期日
太極功夫 始於足下
習練太極拳不是件容易事,要改革平常的動作行為,手腳結合,“上下相隨”,要真正在腳上下功夫。
我們的腳由腳掌、腳後跟、腳趾組成。腳平鬆落地,足跟、腳趾亦應同時放鬆,從足心到前腳掌尤為重要。如果站立時腳鬆有難度,可坐或躺著試驗。鬆腳的過程中周身感覺極為舒服,腳鬆得似乎沒有了,這就對了。鬆腳必鬆腳趾、腳掌、腳跟,三者不可缺一,腳趾有若干小關節也應一一鬆開。
趾關節的放鬆牽扯到周身的鬆柔,腳趾維持全身的穩固和平衡,腳趾鬆開在技擊中是克敵制勝之關鍵。腳趾僵緊怎麼可能全身表裏都放鬆呢?明此淺顯道理之後,拳家對鬆全身先鬆根的追求將是首要的。拳家真正在腳下用功,一點力不掛,腳便有上浮之感,也就是我們苦苦追求的“離虛”,這是腳下根基放鬆的緣故。
詳文
我們的腳由腳掌、腳後跟、腳趾組成。腳平鬆落地,足跟、腳趾亦應同時放鬆,從足心到前腳掌尤為重要。如果站立時腳鬆有難度,可坐或躺著試驗。鬆腳的過程中周身感覺極為舒服,腳鬆得似乎沒有了,這就對了。鬆腳必鬆腳趾、腳掌、腳跟,三者不可缺一,腳趾有若干小關節也應一一鬆開。
趾關節的放鬆牽扯到周身的鬆柔,腳趾維持全身的穩固和平衡,腳趾鬆開在技擊中是克敵制勝之關鍵。腳趾僵緊怎麼可能全身表裏都放鬆呢?明此淺顯道理之後,拳家對鬆全身先鬆根的追求將是首要的。拳家真正在腳下用功,一點力不掛,腳便有上浮之感,也就是我們苦苦追求的“離虛”,這是腳下根基放鬆的緣故。
詳文
2008年6月6日 星期五
太極拳要以"輕靈"為 綱
練太極拳的人,必須以"輕靈"為首要遵守的法則
《太極拳經》說:“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
練太極拳要注意三個要點:
一不用氣,用氣則滯。這裏的“用氣”是指練太極拳時,運氣必須平和,不能浮躁、急驟。
二不用力,有力則斷。太極拳並非不用力,而是不能用濁力,即暴發力。
三不用法,用法則盡。這裏的“法”是指人為,刻意追求某些不正確的練法。太極拳崇尚自然,以養氣蓄勁為重要的練習形式,要求柔中蓄剛,剛柔相濟,精神內斂,形神合一。
輕靈就是要求從“靜、輕、慢、連”中產生。靜能神安,輕能力沉,慢能蓄勁,連能變換虛實。
詳文
《太極拳經》說:“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
練太極拳要注意三個要點:
一不用氣,用氣則滯。這裏的“用氣”是指練太極拳時,運氣必須平和,不能浮躁、急驟。
二不用力,有力則斷。太極拳並非不用力,而是不能用濁力,即暴發力。
三不用法,用法則盡。這裏的“法”是指人為,刻意追求某些不正確的練法。太極拳崇尚自然,以養氣蓄勁為重要的練習形式,要求柔中蓄剛,剛柔相濟,精神內斂,形神合一。
輕靈就是要求從“靜、輕、慢、連”中產生。靜能神安,輕能力沉,慢能蓄勁,連能變換虛實。
詳文
2008年6月1日 星期日
含胸拔背的機能解剖學原理
........
“含胸拔背”之法,皆是用意,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切不可用拙力。人體既成含胸拔背之勢,內中就會蘊涵著幾對矛盾勁:拔背之向上而略帶前傾的鬆彈勁與含胸的下沉卷勁既對立又互補;含胸時肋骨後移之勢與拔背時脊柱的前移之勢使肋椎關節前後對拉,形成鬆柔之矛盾勁;即可綜合成六面整體渾圓勁,能使機體進入渾圓狀態。此時,背部感覺舒展,胸部覺得通暢。
“所以太極拳名家們常常說:‘練太極拳要練在身上,不要練在手上’。就腕關節來說,必須將腕關節的動度減小,迫使一舉一動不得不運用身法,從腰脊上運出來,”“含胸拔背”就是修煉脊柱和胸廓的極為重要之法則。運用“含胸拔背”就可進行胸廓與脊柱之內在運動,由是可漸臻“勁由內換”之境界。“
訂閱:
文章 (Atom)